数字孪生技术让三维空间中的有机物检测更灵敏
作者: aeks | 发布时间: 2025-10-11 17:27 | 更新时间: 2025-10-11 17:27
学科分类: 光学工程 化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传统的高分辨率光谱成像技术在获取清晰信号的同时,往往会对样品造成不可逆的辐射损伤,尤其是对有机材料而言。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名为“数字孪生”的新方法,能够在不损害样品的前提下,高效完成三维化学成分分析。
所谓“数字孪生”,是指构建一个虚拟实验模型,结合真实测量数据与计算机模拟,预测不同实验参数下的成像效果,从而提前优化采集方案。本研究聚焦于一种强大的但应用受限的技术——X射线拉曼散射成像(XRS)。这种技术能探测轻元素(如碳)的化学状态,例如化学键类型、氧化态等,且可穿透样品进行三维成像。然而,由于其信号极其微弱,通常需要长时间照射,极易导致样品损坏。
研究人员以一幅历史油画的复制品为对象,其包含棉布、动物胶、乙烯基胶和颜料等多层有机材料,非常容易受辐射影响。他们首先在低温条件下测量各原材料的纯净光谱,并通过弹性信号确定样品内部结构,构建出理想的“真实图像”(即地面真值)。随后,在计算机中模拟各种实验条件,比如不同的能量点数量和每点的曝光时间,并加入符合现实的噪声模型(泊松噪声),来评估哪种组合最有利于准确识别各成分。
研究发现,盲目采集大量光谱数据(即高光谱模式)并非最优策略。相反,在有限的总时间预算内,选择少量关键能量点并延长每个点的曝光时间(即多光谱模式),反而能大幅提升分类准确率。通过一种名为Frank-Wolfe算法的数学优化方法,研究人员找到了最佳的能量点组合方案。结合后续的空间平滑处理,即使在极短的总曝光时间(仅1秒)下,也能实现超过95%的成分识别成功率,远优于传统方法。
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它首次成功实现了对高度辐射敏感样品的三维化学成像,而无需牺牲样品完整性。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提供了一个通用框架:只要事先了解样品可能包含的化学成分,就可以通过数字孪生预演,找到最安全、最高效的实验方案。未来,该技术有望发展为自动化系统,在实验过程中实时调整参数,实现智能化的低剂量成像。这不仅适用于艺术文物保护,也为生物学、医学和新材料研究中脆弱样品的无损分析提供了强大工具,真正践行了“尽可能低剂量”(ALARA)的科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