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感知:大脑中短暂的伽马波如何帮助我们感知世界
作者: aeks | 发布时间: 2025-10-13 18:09 | 更新时间: 2025-10-13 18:09

新皮层的神经活动呈现复杂的时空模式,动态反映行为状态和任务参与的变化,其异常模式还是许多神经发育和精神疾病的标志。局部场电位(LFP)的活动模式主要源于局部神经元回路的突触电流,其中高频gamma波段(30-80Hz)活动与注意力、感知和记忆等认知过程相关,通常被认为是由局部兴奋-抑制神经元相互作用产生的振荡,可调节输入信号传输。但现有框架无法解释部分皮层活动现象,且区域间振荡如何协调通信尚不清楚。
本研究提出,皮层的模式化活动可能是一系列离散的网络事件,这些事件难以用标准方法精确可靠地检测。为此,研究人员在自由活动的头部固定小鼠视觉皮层(V1)记录跨层LFP,并开发了CBASS分析方法,通过状态和频谱时间特征对限带活动进行聚类。该方法能识别跨通道具有一致动态的重复活动模式,可检测从孤立事件到短暂或持续振荡的不同周期性神经过程。
研究发现,小鼠V1在运动时gamma功率选择性增加,CBASS在此情境下检测到稳定的gamma事件率(平均24.3Hz)。gamma事件的发生时间高度可变,但平均LFP和电流源密度(CSD)轮廓在不同行为状态、视觉刺激和瞬时率变化下保持稳定。事件率随运动增加,并与瞳孔直径(觉醒的生物标志物)相关。gamma事件可成簇形成振荡爆发,也可孤立出现,两者都能有效同步V1神经元的放电,并具有一致的CSD轮廓。孤立事件引发宽频(30-80Hz)能量,成簇事件引发窄频(约55Hz)能量,表明LFP功率的窄带和宽带gamma可能是同一网络机制的不同结果。
此外,V1还存在受视觉刺激调制的beta事件(15-30Hz),其层间轮廓与gamma事件不同,且beta和gamma事件在快速时间尺度上交替出现,表明网络过程的快速切换。
关于gamma活动的起源,研究发现V1的gamma事件与从第4层到第2-3层和第5层的活动传播相关,符合丘脑驱动的皮层回路主动前馈整合特征。通过光遗传学激活dLGN terminals,发现其诱发的皮层反应与gamma事件的层间轮廓和时间过程一致;而激活丘脑网状核(TRN)的SST+抑制性神经元终端以调制dLGN活动,则会显著减少V1 gamma事件的发生。这表明V1 gamma活动并非仅由局部回路产生或作为振荡从dLGN继承,而是通过皮层各层对dLGN输入的主动整合产生。
膜片钳记录显示,gamma事件的发生与皮层神经元的去极化“上状态”相关,伴随膜电位快速偏转,增加跨频率的膜电位功率,并选择性增强所有层中gamma波段的膜电位-LFP相干性。gamma事件与所有层的 spike 精确同步,在细胞内和细胞外记录中均增强 spike-LFP同步性,且spike在第4层最早,第2-3层最晚,符合前馈丘脑皮层处理。
视觉编码方面,gamma事件周期内的spike-LFP同步性在视觉刺激时大幅增加。在无视觉刺激时,事件发生率与神经元放电无关,但在高对比度光栅刺激时相关,表明视觉诱发的spike优先发生在gamma事件期间。此时,gamma事件周期内的神经元放电被强烈增强,而在gamma事件周期外几乎无调制,说明gamma事件聚集皮层神经元的视觉诱发spike。
为探究gamma事件对感觉引导行为的作用,研究训练小鼠进行视觉对比度检测任务。结果显示,调制dLGN活动以减少皮层gamma事件会显著降低视觉检测性能;反之,模式化激活dLGN terminals可诱发行为反应(错误警报增加)。在任务执行中,成功击中 trial 的gamma事件率在刺激 onset 后稳步上升,在舔舐反应 onset 附近达到峰值,而未击中 trial 则无此变化。逻辑回归分析表明,gamma事件率是预测 trial-by-trial 行为的关键因素,且该结果不依赖于运动相关的gamma事件。
进一步研究发现,gamma事件率在行为反应前的增加与奖励预期无关,而与视觉刺激和奖励的关联学习相关,且这种调制在任务切换时迅速出现和消失。此外,在听觉任务中,V1的gamma事件率在正确反应前无增加,表明gamma与行为的关系具有感觉模态特异性,仅在视觉信息用于指导行为输出时,V1的gamma事件率才选择性调制。
综上,本研究将皮层模式化活动视为离散事件而非单纯振荡,发现V1的gamma事件源于丘脑皮层前馈输入的主动整合,通过调节神经元放电同步性增强视觉编码,并根据觉醒度和行为情境灵活调制,为理解皮层电路信号传播和网络事件的功能影响提供了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