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光合作用中持续存在的量子效应

作者: aeks | 发布时间: 2025-10-06 23:17 | 更新时间: 2025-10-06 23:17

学科分类: 化学 物理学 生物学 系统科学

揭秘光合作用中持续存在的量子效应
揭秘光合作用中持续存在的量子效应

光合作用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关键生物过程,在维持地球生命中起着核心作用。近年来,科学家一直试图弄清这一过程中是否存在量子效应,尤其是所谓的“激子相干性”——即能量在分子间以波动形式高效传递的现象。过去十年,这一问题引发了广泛争议。一些实验结合近似理论模型认为,这些量子效应并不存在或极短暂;但本文通过高精度、全微观的计算机模拟,首次明确证明:在真实条件下,光合作用中的量子效应不仅存在,而且能持续足够长的时间,足以影响能量传递效率。

研究聚焦于绿色硫细菌中的“费纳-马修斯-奥尔森”(FMO)复合体,这是连接光捕获结构和反应中心的能量传递通道。以往由于计算能力限制,科学家只能使用简化模型来模拟其行为,这些模型往往忽略了复杂的振动环境细节,从而可能低估了量子效应。本研究采用了名为DAMPF的先进计算方法,结合真实的振动频谱数据,实现了对FMO复合体的“无近似”精确模拟。结果发现,无论是在低温(77K)还是室温(300K)下,激子之间的量子相干性都能持续皮秒级别——这正是能量传递所需的时间尺度,意味着量子效应很可能参与并优化了这一过程。

一个关键突破是,研究揭示了传统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例如,此前有研究通过二维电子光谱观察到快速衰减的信号,便推断量子相干性很弱。但本研究表明,这种判断依据的是简化的理论模型,而精确模拟显示,即使整体信号衰减快,其中仍包含持久的高频振荡成分,这正是长寿命量子相干性的体现。此外,研究还发现,这些相干性的频率在改变分子结构后几乎不变,这曾被误认为是纯振动效应的证据;但新模拟表明,这是由于电子态与整个振动环境的复杂耦合(称为多模态混合)所致,进一步支持了量子效应的存在。

研究还指出,要从实验数据中准确识别量子效应,必须结合精确的微观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仅靠实验或粗略理论都容易得出错误结论。作者建议,未来可通过红外与可见光脉冲结合的量子控制实验,主动扰动特定振动模式,来验证这种多模态机制。总之,这项工作不仅证实了光合作用中存在持久的量子效应,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套可靠的理论框架和计算工具,为理解自然界如何利用量子力学原理高效运作打开了新大门,也为设计人工光能转化系统提供了重要启示。

DOI: 10.1126/sciadv.ady6751

标签: FMO复合体 光合作用 微观模拟 激子相干性 量子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