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锂电池中催化电极的工作过程

作者: aeks | 发布时间: 2025-10-09 22:45 | 更新时间: 2025-10-09 22:45

学科分类: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化学工程与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 电化学

揭秘锂电池中催化电极的工作过程
揭秘锂电池中催化电极的工作过程

锂硫电池因其高达1675 mAh g⁻¹的理论容量而备受关注,但其实际应用受限于硫化锂(Li2S)在纳米尺度上的反应机制不明确。本文通过原位原子力显微镜(AFM)技术,首次直观揭示了Li2S在催化电极上的沉积与转化过程,为高性能锂硫电池的设计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研究人员采用铂(Pt)修饰的电极作为催化表面,对比了非催化电极(如石墨)上的Li2S沉积行为。结果显示,在非催化电极上,Li2S以二维层状结构沉积,而在铂催化电极上则形成三维球形纳米团簇。这种形态差异直接影响电池的反应效率和可逆性。进一步分析表明,催化表面上的Li2S沉积遵循零级反应动力学,即反应速率恒定,不受反应物浓度变化影响,这与非催化电极上的一级动力学显著不同。

实验还发现,Li2S的成核与生长过程受过电位调控。在较低过电位下,成核是逐步发生的,导致Li2S分布不均;而随着过电位增加至约80毫伏,成核趋于瞬时发生,形成均匀分布的Li2S颗粒。这种均匀分布不仅提升了硫的利用率,还显著增强了后续充电过程中Li2S的可逆溶解能力,减少了电极表面钝化和容量衰减。

此外,研究模拟了高多硫化物浓度(对应高硫负载)的实际工况。结果表明,当多硫化物浓度过高时,催化活性位点容易被快速覆盖而失活,导致Li2S聚集形成大块层状结构,反应偏离零级动力学,电池性能下降。这说明仅增加硫负载而不优化界面反应调控,难以实现长循环稳定性。

本研究通过高时空分辨率的原位观测,明确了Li2S转化的关键影响因素:过电位、催化活性位点数量及其分布。研究指出,要实现高效、可逆的锂硫电池,必须协同优化催化剂设计与反应条件,确保Li2S均匀成核与生长。这一成果不仅深化了对锂硫电池反应机理的理解,也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储能系统的开发提供了重要指导。

DOI: 10.1126/sciadv.ady6042

标签: 催化电极 原位原子力显微镜 反应动力学 硫化锂 锂硫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