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塑料公约陷入危机:还能挽救吗?
作者: aeks | 发布时间: 2025-10-14 16:38 | 更新时间: 2025-10-14 16:38
全球塑料消费量不断攀升,但仅有小部分塑料垃圾得到回收利用。
图片来源:Justin Sullivan/Getty
原计划成为首份限制塑料污染的全球协议的关键谈判,上月因激烈分歧与不信任而破裂。本周,厄瓜多尔大使路易斯·瓦亚斯·巴尔迪维索辞去政府间谈判委员会(INC)主席一职,令协议达成的希望再受打击。
塑料污染问题日益严峻——联合国计划达成的限塑条约必须目标高远。
在8月于日内瓦举行的上一次INC会议上,谈判持续至深夜,最终仍无果而终。目前尚不清楚新任主席是否会召集另一次INC会议,还是让该进程无果而终。负责监督谈判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将于12月在内罗毕召开会议,商讨此事。
《自然》杂志采访了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研究员塞缪尔·温顿,他正研究该条约的进展。以下是关于谈判为何失败以及如何挽救这一旨在终结人类对地球最大危害之一的进程的对话。
为何需要全球条约来终结塑料污染?
塑料涉及全球供应链。政策实践中常可见,当干预措施仅针对单一国家供应链的某个环节时,效果微乎其微。例如,塑料袋禁令无论成败,影响都相对有限。全球条约能让各国战略性合作,采取真正有意义的行动。尽管进程面临挑战,我仍坚信塑料条约至关重要。
瓦亚斯·巴尔迪维索大使辞职的影响有多大?
影响极大。主席在这类进程中作用关键,他们制定工作计划、引导讨论。假设举行下次会议,新任主席将对谈判进展产生重大影响。
那么当前的最佳情况是什么?
我们既要目标高远,也要实事求是。我认为,设定具体日期前将塑料生产限制在某一水平既不现实,也并非必要。我的期望是建立一个全球统一执行的环境:通过替代商业模式或产品,市场能主动选择采用这些方案,而非依赖对某些塑料的禁令。这可以是鼓励重复使用和 refill(重复灌装)的法规,或帮助企业转向减少塑料使用量的替代模式的法规。
塞缪尔·温顿正研究联合国塑料污染条约的制定过程与成果。
图片来源:朴茨茅斯大学
谈判至今有何积极成果?
由欧盟、英国及50多个国家组成的“高目标联盟”国家间,在了解彼此底线以及如何合作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中国等国家的立场也趋向温和。但沙特阿拉伯、伊朗、俄罗斯等“立场相近国家集团”的立场毫无松动。
由于进程基于共识,少数国家在某些问题上拒绝让步,导致进展困难。另一个障碍是缺乏推动进程的战略性努力。例如,高目标联盟称自身并非谈判集团,而真正的谈判集团本可助力取得更多进展。
如何推动条约最终达成?
需让各国及进程领导层共同努力打破当前僵局。很多人认为投票机制能解决问题,这固然理想。但多个国家及UNEP本身强烈反对引入投票,因此难度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