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多年前,南美洲南部人类主要靠已灭绝的巨型动物为生

作者: aeks | 发布时间: 2025-10-06 22:44 | 更新时间: 2025-10-06 22:44

学科分类: 历史学 生态学 生物学 考古学

一万多年前,南美洲南部人类主要靠已灭绝的巨型动物为生
一万多年前,南美洲南部人类主要靠已灭绝的巨型动物为生

长期以来,关于南美洲更新世晚期巨型动物灭绝的原因一直存在争议,其中一个重要观点认为,早期人类并未以这些大型动物为主要食物来源,因此人类在灭绝事件中的作用有限。然而,这项新研究通过分析南美洲南部多个考古遗址的动物遗骸数据,挑战了这一传统看法。研究人员聚焦于距今约1.3万年至1.16万年之间的考古层位,即巨型动物尚未完全消失的时期,并排除了年代混合或后期混入样本的干扰,确保数据准确反映人类与巨型动物共存阶段的真实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在20个符合条件的遗址中,有18个发现了已灭绝巨型动物的遗骸,且在13个遗址中找到了明确的人类活动痕迹,如切割痕、敲砸痕等,表明人类曾猎杀或利用这些动物。更重要的是,从数量上看,已灭绝的巨型动物(如大地懒、南方猛犸象、马类等)在骨骼遗骸中占据绝对优势,超过75%的遗址中其占比超过80%,远超现存的骆驼科动物(如原驼、小羊驼)或其他中小型动物。

研究还运用了“猎物选择模型”来评估不同动物作为食物的回报率。该模型显示,那些体型巨大、能量回报高的已灭绝物种(如大地懒和史前马类)应是人类优先选择的目标,而研究发现的考古记录与此高度吻合。这说明早期人类并非随机捕猎,而是理性选择了最有利可图的猎物。

直到大约1.25万年前,巨型动物的数量开始急剧下降;到约1.16万年前基本消失后,人类的饮食结构才明显拓宽,转向更多中小型动物,如原驼。这也解释了为何在后期遗址中巨型动物遗骸稀少,从而掩盖了它们在早期人类生存中的核心地位。

该研究有力地支持了人类活动在南美洲巨型动物灭绝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的观点。它表明,即使人类只集中猎杀少数几种高回报的旗舰物种,也可能通过生态链效应引发整个群落的崩溃。因此,不能因为人类未广泛捕猎所有灭绝物种就否定其影响。总之,这项研究重塑了我们对末次冰期南美早期人类经济模式的理解,将人类重新置于巨型动物灭绝讨论的核心位置。

DOI: 10.1126/sciadv.adx2615

标签: 人类狩猎 南美洲 巨型动物灭绝 更新世 考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