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性高熵材料中的结构缺陷如何影响电磁波吸收
作者: aeks | 发布时间: 2025-10-11 12:27 | 更新时间: 2025-10-11 12:27
学科分类: 信息与通信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物理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随着5G和6G通信技术的发展,电磁干扰问题日益严重,亟需高性能、宽频带的电磁波吸收材料。传统碳基复合材料因结构对称性限制,难以实现高效的电磁损耗。本文提出一种新型复合材料——高熵金属氧化物/碳纳米线圈(HEMO@CNC),通过手性几何结构与高熵材料的协同作用,显著提升了微波吸收能力。
该材料的设计核心在于“几何-缺陷-自旋”三者的耦合机制。首先,碳纳米线圈(CNC)具有独特的螺旋结构,打破空间对称性,引发局部晶格畸变和应力集中,从而产生更多缺陷(如氧空位和位错)。这些缺陷成为极化中心,增强介电损耗。其次,高熵金属氧化物(HEMO)由五种金属元素(Fe、Co、Ni、Mn、Zn)组成,其多主元特性导致晶格严重扭曲和化学无序,进一步增加缺陷密度,并稳定短程磁有序结构,拓宽磁共振频率范围。
实验表明,HEMO@CNC中的手性结构不仅提高了氧空位浓度(达46.5%),还通过自旋轨道耦合(SOC)增强了电子自旋极化。XPS和ESR测试显示,手性样品中Fe²⁺比例更高,有利于电子跃迁导电;同时,2p轨道分裂能增大,说明SOC效应被显著增强。DFT计算进一步证实,HEMO@CNC在费米能级附近的自旋态密度不对称性更强,意味着更强的自旋极化和更高的电荷转移效率。
在电磁性能方面,HEMO@CNC表现出优异的阻抗匹配和宽频吸收能力。其最小反射损耗达-54.7 dB(13.5 GHz),有效吸收带宽为8.0 GHz(厚度仅3 mm),远超对比样品。有限元模拟显示,螺旋结构能将电磁场聚焦于曲率最大区域,电场和磁场强度分别增强3.6倍和2.3倍,形成“热点”,激活多重耗散机制。此外,手性结构诱导的德赖亚洛申斯基-莫里亚相互作用(DMI)稳定了奈尔型磁斯格明子,抑制磁畴壁移动,提高矫顽力,增强高频稳定性。
综合来看,HEMO@CNC的成功得益于三大协同效应:一是手性几何诱导的局部应变与缺陷工程;二是高熵体系带来的晶格畸变与多元素协同;三是自旋轨道耦合与自旋选择性输运的量子调控。这种从宏观结构到微观电子态的跨尺度协同设计,突破了传统吸收材料的性能瓶颈,为开发新一代轻质、高效、宽频电磁防护材料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不仅在应用层面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手性自旋电子学和拓扑磁性器件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