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不是“小机器人”!科学家开始给它们争取福利了

作者: aeks | 发布时间: 2025-10-04 22:32 | 更新时间: 2025-10-04 22:32

学科分类: 伦理学 动物学 心理学 生物学

昆虫不是“小机器人”——科学家开始重新思考它们的福利
昆虫不是“小机器人”——科学家开始重新思考它们的福利

以前大家都默认:昆虫不会痛,所以实验里随便用。结果呢?果蝇、蚊子、蜜蜂被大批量“无麻解剖”,连麻醉剂都懒得打,论文里也不写怎么处理的。德州州立大学动物伦理学家Bob Fischer和斯特灵大学昆虫学家Craig Perl翻了20年、15本期刊、1300多篇论文,发现84%涉及昆虫死亡或操作的实验都没提用麻醉;更夸张的是,没人主动报告“样本量估算”,浪费虫子也浪费经费。

好消息是:越来越多年轻科研er开始灵魂拷问——“我不想杀无关的虫子,怎么办?”加上新证据显示昆虫可能真的会痛,甚至有初级意识,风向正在变。两位大佬呼吁:第一步,期刊统一要求“昆虫伦理声明”;第二步,学术团体出指南,把麻醉、安乐死、样本量计算写进本科教材;第三步,实验室开培训,让“虫权”和可重复性双赢。

一句话总结:别再拿虫子当一次性耗材,透明报告+规范操作,科研更靠谱,虫子少受罪。

DOI: 10.1126/science.zcg5lur

标签: 动物意识 实验伦理 昆虫福利 科学可重复性 麻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