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韦伯望远镜在红超巨星爆炸前捕捉到它的身影
作者: aeks | 发布时间: 2025-10-10 02:00 | 更新时间: 2025-10-10 02:00

多年来,天文学家一直试图弄清楚红超巨星爆炸时的真实模样。直到现在,借助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高质量的红外数据,西北大学的查理·基尔帕特里克领导的研究团队终于首次准确识别出一颗爆炸恒星的具体类型及其周围环境。这项研究标志着人类首次利用JWST直接锁定超新星的前身星——即爆炸前的那颗恒星。
这颗超新星被命名为SN2025pht,于2025年6月29日被发现,位于距离地球约4000万光年的螺旋星系NGC 1637中。研究人员通过对比哈勃望远镜和JWST在爆炸前后拍摄的图像,成功定位了这颗爆炸前的恒星。它非常明亮,但同时也异常偏红。虽然它的发光强度约为太阳的10万倍,但由于周围包裹着厚厚的尘埃,其可见光亮度被削弱了超过100倍。这些尘埃特别擅长阻挡蓝光,导致恒星看起来极其红。
研究团队称这是迄今为止观测到的‘最红、最 dusty’的红超巨星。这类恒星是宇宙中体积最大的一类,在生命末期核心坍缩后会以II型超新星的形式爆发,最终形成中子星或黑洞。著名的参宿四就是一颗红超巨星。
令人惊讶的是,SN2025pht比以往大多数爆发的红超巨星都要红得多,说明过去我们可能低估了许多类似爆炸的真实亮度,因为缺乏像JWST这样强大的红外观测能力。
大量尘埃的存在或许能解释为何天文学家长久以来难以找到某些红超巨星的前身星。理论上,这些大质量恒星非常明亮,应容易被发现,但实际上却常常“失踪”。新观测支持了一种假说:最重的老年恒星可能也是最 dusty 的,尘埃将其光芒完全遮蔽,使其在可见光下几乎不可见。
更意外的是,这些尘埃富含碳元素,而通常红超巨星产生的是富氧的硅酸盐尘埃。这表明该恒星在生命最后阶段内部强烈的对流将深层的碳翻到了表面,改变了尘埃成分。这种碳富集现象对这类质量的红超巨星来说较为罕见。
随着JWST和即将发射的南希·格雷斯·罗曼太空望远镜投入使用,科学家有望发现更多类似的隐藏恒星,深入理解大质量恒星如何演化与死亡,开启研究爆发恒星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