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CTD10 能感知基因转录与复制“撞车”现象

作者: aeks | 发布时间: 2025-10-13 18:09 | 更新时间: 2025-10-13 18:09

学科分类: 基础医学 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遗传学

为确保遗传信息的准确传递,DNA复制必须能够穿过覆盖在模板链上的蛋白质和RNA。矛盾的是,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复制优先从活跃转录区域开始,常染色质区域是哺乳动物基因组中最先复制的部分,复制起点在转录起始位点附近富集。这就造成了DNA复制必须穿过富含RNA聚合酶(RNAP)复合物和新生RNA的染色质区域,增加了复制体与转录机器直接冲突(即转录-复制冲突,TRCs)的可能性。这些TRCs会导致DNA损伤并引发基因组不稳定,尤其是在复制或转录与其正常调控过程解偶联的情况下,例如在癌症中。不过,并非所有TRCs造成的DNA损伤程度都相同:一般认为头对头TRCs会促进DNA损伤,而同向TRCs的危害较小,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同向TRCs也可能有害,目前尚不清楚哪些因素促进同向TRCs的解决以维持基因组稳定。

BTB蛋白家族成员KCTD10作为CUL3的底物衔接蛋白,在调控基因组稳定性中起关键作用。KCTD10缺失时,细胞间期γH2AX(DNA损伤标志物)染色增加,且对TOP2催化抑制剂ICRF193和ICRF187的细胞毒性显著敏感(这些抑制剂会稳定TOP2的闭合钳构象),但对依托泊苷(典型TOP2毒物)或电离辐射不敏感。CUL3和E2酶UBE2M也被发现对ICRF187敏感,支持CUL3依赖通路在基因组稳定性中的重要性。此外,KCTD10缺失还会增加细胞微核的基础发生率,表明其在修复TOP2催化抑制剂引起的损伤中发挥作用。

KCTD10除N端BTB结构域外,还有C端PCNA相互作用蛋白(PIP)盒,该基序能介导与DNA复制修复关键蛋白PCNA的相互作用。基于KCTD10缺陷细胞对电离辐射不敏感的特性,推测其可能参与DNA复制。实验显示,KCTD10缺陷细胞中具有EdU(新生DNA标志物)灶点的细胞比例高于全核EdU染色的细胞,DNA纤维实验也发现其复制叉进展速率较慢,提示KCTD10促进复制叉正常延伸。同时,CRISPR成像筛选的基因本体论分析显示,与KCTD10聚类的基因富集于转录相关通路,提示其也可能调控转录。

为探究KCTD10是否调控转录,用EU(新生RNA标志物)标记实验发现,KCTD10敲低会增加U2OS细胞的EU掺入率,且转录抑制剂PG490可消除这种差异,表明KCTD10可能是内源性转录限制因子。进一步研究显示,KCTD10敲低会同时增加核仁和核质中的EU强度。DNA纤维实验表明,转录抑制(PG490处理)可完全挽救KCTD10缺陷细胞的复制叉速度缺陷,而PARP抑制剂(直接加速复制叉)无此作用,说明KCTD10通过协调复制与转录来解决TRCs。 proximity ligation assay(PLA)实验也证实,KCTD10缺陷细胞中PCNA(复制因子)与POLR2A(RNAPII大亚基)的邻近配对显著增加,支持其在防止或解决TRCs中的作用。

利用 episomal 质粒系统研究发现,KCTD10缺失会显著增加同向TRCs(而非头对头TRCs)中POLR2A-PCNA的PLA灶点数量,且对ECFP(不形成R环)转录产生的TRCs影响更大,对Airn(形成R环)的影响较小,同时KCTD10敲低不显著改变R环水平,提示CUL3-KCTD10特异性解决不依赖强R环的同向TRCs。CUT&RUN测序显示,KCTD10结合峰主要位于启动子附近1kb内,且77%的KCTD10相关峰与同向TRCs相关,ICRF193处理后相关峰数量大幅增加,进一步支持其在同向TRCs中的作用。此外,KCTD10缺陷细胞中磷酸化CHK2(ATM-CHK2通路成员)水平升高,对ATM或CHK2抑制剂敏感,且CHK2抑制剂不进一步增加KCTD10缺陷细胞的TRCs,表明KCTD10与CHK2在同一通路中解决同向TRCs并激活DNA损伤应答。

研究发现,ICRF193短期处理会诱导γH2AX、53BP1灶点形成,且在S期细胞中损伤更严重,TOP2B缺失或转录/DNA聚合酶抑制剂处理可减少损伤,PLA实验显示ICRF193增加POLR2A-TOP2B和POLR2A-PCNA配对,提示TOP2催化抑制会捕获TOP2B在DNA上,促进TRCs形成。与依托泊苷相比,ICRF193诱导的TRCs中RNAP复合物后端(POLR2J)更靠近PCNA,这可能是KCTD10缺陷细胞对两者敏感性不同的原因。

iPOND实验和PLA显示,KCTD10定位于新生DNA,与PCNA邻近,且ICRF193处理会增加这种邻近配对。免疫沉淀实验表明,KCTD10与PCNA、POLR2A存在相互作用,且ICRF193处理会增强这种作用。KCTD10的PIP盒对其与PCNA和POLR2A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此外,KCTD10能通过100-238位氨基酸区域发生自缔合,ICRF193处理会增强这种自缔合,其中R167是关键残基,KCTD10(R167A)突变体无法自缔合,也不能挽救TRCs缺陷,表明KCTD10的二聚化或寡聚化对解决TRCs很重要。

尺寸排阻色谱显示,ICRF193处理后KCTD10、PCNA、POLR2A共洗脱,且KCTD10能共沉淀两者,提示其可能在TRCs处形成包含复制和转录机器的复合物。PLA实验表明,ICRF193处理会增加CUL3-POLR2A邻近配对,而KCTD10缺失会减少这种配对,泛素-POLR2A配对也有类似结果,说明KCTD10招募CUL3到TRCs处。人工诱导KCTD10二聚化可增强其与CUL3的相互作用,且G1期细胞或PCNA加载受抑制时,CUL3-POLR2A配对无法被ICRF193诱导,表明复制进行和PCNA结合对CUL3招募是必需的。

通过ColabFold预测KCTD10的相互作用蛋白,发现其与RNAPII的POLR2C(第三大亚基)和转录延伸因子TCEA2/3相互作用可能性最高,且相互作用位点靠近PIP盒。免疫沉淀实验验证了KCTD10与POLR2C、TCEA2的相互作用,PLA实验也显示KCTD10与RNAPII后端亚基(POLR2C、POLR2J)而非前端亚基(POLR2I、POLR2E)存在邻近配对。

变性Ni-NTA pulldown实验发现,ICRF193处理会诱导TCEA2泛素化,且该泛素化依赖KCTD10和CUL3,TCEA3则无此现象。定位TCEA2的泛素化位点发现K184是主要位点。KCTD10缺陷会增加染色质结合的TCEA2和RNAPII水平,TCEA2(K184R)突变体也会增强RNAPII在染色质上的滞留。此外,TCEA2敲低可恢复KCTD10缺陷细胞在ICRF193处理下的EdU掺入并减少γH2AX灶点,表明CUL3-KCTD10通过泛素化TCEA2促进其从染色质移除,进而使RNAPII复合物被VCP(p97)提取,允许复制体绕过TRCs。

综上,本研究揭示了CUL3-KCTD10复合物通过感知同向TRCs,自缔合并招募CUL3泛素化TCEA2,促进转录复合物重塑,使复制体能通过转录活跃区域,维持基因组稳定性。KCTD10缺陷会导致TRCs积累和DNA损伤,增加细胞对TOP2催化抑制剂、ATM或CHK2抑制剂的敏感性,为癌症治疗提供潜在靶点。

DOI: 10.1038/s41586-025-09585-9

标签: CUL3-KCTD10复合物 TCEA2泛素化 基因组稳定性 复制叉进展 转录-复制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