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H5N1病毒PB2与NP蛋白:免疫细胞扩增与全身感染的幕后推手
作者: aeks | 发布时间: 2025-10-04 23:17 | 更新时间: 2025-10-04 23:17

近年来,H5N1禽流感病毒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引发关注,尤其是2022年在北美暴发的2.3.4.4b分支病毒株,表现出更强的哺乳动物适应性和致病性。本研究聚焦于一种名为GA/W22-145E/22的北美H5N1病毒株,通过对比另一种非致死性的欧亚株KR/W811/21,揭示其高致病性的分子机制。
实验使用雪貂作为模型,结果显示所有感染北美毒株的雪貂在7天内全部死亡,而感染欧亚毒株的雪貂全部存活。进一步分析发现,北美毒株不仅在呼吸道复制,还能迅速扩散至大脑、肝脏、脾脏等多个器官,表现出强烈的全身性感染和神经入侵能力。相比之下,欧亚毒株仅局限于呼吸系统。
通过单细胞RNA测序技术,研究人员发现北美毒株能广泛感染多种免疫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并在淋巴结和脑组织中大量复制。这种“利用免疫细胞作为运输工具”的机制可能是其快速扩散的关键。
深入的基因分析发现,两个关键突变——PB2蛋白上的478位异亮氨酸(PB2-478I)和NP蛋白上的450位天冬酰胺(NP-450N)——是导致这种高致病性的核心原因。当这两个位点被还原为欧亚株常见的形式(PB2-478V/NP-450S)后,病毒的致病性显著降低,感染雪貂全部存活,且未出现全身扩散。
更令人担忧的是,该北美毒株能在人类外周血免疫细胞和牛乳腺类器官中高效复制,提示其具备跨物种传播的潜力。尤其是在2024年美国奶牛群中爆发的H5N1疫情中,绝大多数病毒都携带这两个突变,说明它们可能帮助病毒适应哺乳动物宿主。
此外,研究还发现该病毒可通过乳汁传播给幼崽,这在以往的H5N1病毒中极为罕见。无论是通过鼻腔还是乳腺途径感染,北美毒株都能实现全身扩散,而欧亚毒株则受限于感染部位。
这些发现表明,PB2-478I和NP-450N突变是评估H5N1病毒致病性强弱的重要标志。随着这些突变在北美禽类、哺乳动物甚至人类病例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亟需加强对这类病毒的监测和防控,以防止潜在的动物疫情向人类蔓延,降低未来大流行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