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让细胞“闻”到气味

作者: aeks | 发布时间: 2025-10-11 14:07 | 更新时间: 2025-10-11 14:07

学科分类: 化学 生物学 神经科学 药学

科学家让细胞“闻”到气味
科学家让细胞“闻”到气味

人类鼻子能识别几乎无限种类的气味,哪怕浓度极低,但体内仅靠约400种嗅觉受体蛋白来完成这项任务。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难以在实验室中研究这些受体,因为它们主要存在于鼻腔神经元中,而这些神经元无法在体外长期培养。这使得确定哪种受体识别哪种气味分子变得非常困难,往往需要依赖动物实验,既不人道也不高效。

现在,瑞士香精香料公司Givaudan的研究团队取得突破。他们通过修改嗅觉受体末端的氨基酸结构(即C端结构域),成功让常用的人类胚胎肾细胞(HEK细胞)大量表达这些受体。这一技术使得科学家能在培养皿中直接测试气味分子与受体的反应,大大简化了研究过程。

研究团队测试了数百种天然气味分子,并分析了20种嗅觉受体的反应。他们发现,某些气味分子会高度特异地激活单一受体。例如,一种原本‘身份不明’的受体被确认能识别龙涎香中的关键成分——龙涎香素,这种物质来自抹香鲸肠道,是高端香水的重要原料。另有受体分别对木质香、广藿香及其合成替代品有反应。有趣的是,葡萄柚中两种结构不同的分子竟激活了同一个受体。

这些发现暗示,某些特定气味可能主要甚至完全由单一受体识别,这与长期主导嗅觉研究的‘组合编码’理论形成挑战。该理论认为,大脑通过多个受体协同激活形成的‘模式’来识别气味,提出者Linda Buck和Richard Axel因此获得2004年诺贝尔奖。新研究表明,嗅觉系统可能比想象中更‘专一’。

尽管如此,研究人员强调他们并非完全否定组合编码,而是指出某些气味感知可能更依赖少数甚至单一受体。其他专家认为这一技术是重大进步,有望加速新香料开发和气味机理研究。但也提醒结果还需验证,因并非所有受体都成功表达,部分重要香味如桉树和檀香仍未找到对应受体。此外,如何准确衡量人类对气味的主观感受也需更严谨的方法。总体而言,这项技术为嗅觉科学打开了新大门。

DOI: 10.1126/science.za3z6z6

标签: 嗅觉受体 气味识别 组合编码 细胞工程 香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