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意外造出微型“彩虹芯片”,有望让网络快上加快
作者: aeks | 发布时间: 2025-10-07 23:24 | 更新时间: 2025-10-07 23:24
学科分类: 信息与通信工程 光学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在《自然·光子学》期刊发表了一项重要突破:他们成功在单个微型芯片上实现了高功率光频梳的生成。光频梳是一种包含多种颜色(即不同频率)光的特殊光源,这些颜色像梳齿一样均匀排列,互不干扰,每一种颜色都可以独立传输数据。这意味着一根光纤可以同时传输几十路信息,极大提升数据传输能力。目前,产生这样的光频梳需要庞大且昂贵的激光设备,而这项新技术将整个系统集成到一块小小的芯片上,显著缩小体积、降低成本并提高能效。
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使用了一种高功率的多模激光二极管,并通过硅光子技术对其进行“净化”。原本这种激光发出的光很“杂乱”,不适合精密应用。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锁定机制,利用芯片内部的结构对光线进行重塑和稳定,使其变得高度纯净和稳定(即高相干性)。一旦光被净化,芯片自身的非线性光学特性就会发挥作用,把一束强光自动分裂成数十个等间距的颜色,形成理想的光频梳。
这一进展对现代数据中心尤为重要。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数据中心内部的数据流动压力剧增,急需更高效的信息传输方式。目前大多数系统仍依赖单一波长的激光传输数据,而使用光频梳则可实现波分复用技术——即多个波长在同一根光纤中并行传输,这正是上世纪90年代让互联网迈向高速时代的关键技术。如今,这项技术被浓缩到芯片级别,意味着它可以被广泛应用于服务器、处理器与内存之间的高速连接中。
除了提升数据中心性能,这种芯片还有望推动便携式光谱仪、超精密光学钟、紧凑型量子设备以及更先进的LiDAR系统的发展。研究人员表示,目标是将实验室级别的光源带入日常设备中,只要足够小、强且高效,就能广泛应用在各种场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