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终于揭开长期新冠“脑雾”之谜

作者: aeks | 发布时间: 2025-10-16 11:48 | 更新时间: 2025-10-16 11:48

学科分类: 临床医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神经病学 精神病学

科学家终于揭开长期新冠“脑雾”之谜
科学家终于揭开长期新冠“脑雾”之谜

遗憾的是,尽管长新冠和脑雾十分常见,但其潜在病因仍知之甚少。以往影像学研究虽发现大脑存在一些结构变化,却无法确定导致认知症状的分子功能异常。由于难以直接观察调控脑细胞间通讯的分子,研究人员缺乏客观生物标志物来确诊长新冠或开发治疗方法。

为应对这一挑战,日本横滨市立大学医学研究生院高橋拓也教授领导的团队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在2025年10月1日发表于《Brain Communications》的论文中提到,基于对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神经疾病的研究,推测脑雾患者可能存在AMPA受体(AMPARs,记忆与学习的关键分子)表达异常。于是,团队采用新型[¹¹C]K-2 AMPAR PET成像技术,直接观察并量化活体人脑内的AMPAR密度。

通过对比30名长新冠患者与80名健康人的成像数据,研究人员发现患者全脑AMPAR密度显著且广泛升高。这种受体密度增加与认知障碍严重程度直接相关,表明分子变化与症状间存在明确关联。此外,多种炎症标志物浓度也与AMPAR水平相关,提示炎症与受体表达可能相互作用。

该研究成果为解决长新冠的诸多未解问题迈出关键一步。AMPAR的全身性增加为认知症状提供了直接生物学解释,并指出了潜在治疗靶点,例如抑制AMPAR活性的药物或可缓解脑雾。有趣的是,成像数据区分患者与健康人的灵敏度达100%、特异性达91%。“我们希望通过新开发的AMPA受体PET成像技术,为长新冠这一紧迫医疗难题提供新视角和创新方案,”高橋教授表示。

尽管还需进一步努力找到长新冠的明确解决方案,但这项工作意义重大。“研究结果清楚表明,长新冠脑雾应被视为合法临床病症,这可能推动医疗行业加快开发其诊断和治疗方法,”高橋教授总结道。

总之,团队的发现明确了长新冠脑雾的生物学基础,有望为患者带来新的诊断工具和有效疗法。

DOI: 10.1093/braincomms/fcaf337

标签: AMPA受体 PET成像 脑雾 认知障碍 长新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