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还没出生,这株植物就把“娃”留在石头里了!

作者: aeks | 发布时间: 2025-10-04 22:32 | 更新时间: 2025-10-04 22:32

学科分类: 古生物学 地质学 植物学 生物学

科学家在比恐龙还古老的化石里发现了罕见的孢子
科学家在比恐龙还古老的化石里发现了罕见的孢子

正文
🌱“老石头里翻出娃”——这不是恐怖片,是巴西科学家刚搞出的大新闻!
他们在2.9亿年前的植物化石里,第一次找到了原位保存的孢子,直接把一个被叫了50年的“老名字”Lycopodites riograndensis升级成Franscinella riograndensis。简单说,就是给老祖宗换了身份证。

🔬怎么做到的?
1️⃣ 先把化石送进扫描电镜(SEM)+透射光显微镜,放大到头发丝千分之一,细节全裸奔。
2️⃣ 再用牙医同款VPS硅橡胶翻模,把孢子外壳的“小疙瘩”一粒粒复制出来。
3️⃣ 关键一步:Unisinos的itt Oceaneon实验室用独家“微化石捕捞术”,把孢子原位“钓”出来——相当于在化石里找到还在妈妈肚子里的宝宝。

👀发现了啥?
• 茎干呈等分叉,典型石松类姿势
• 维管束里的管胞结构清晰,像迷你水管
• 孢子呈三裂缝+疣状雕纹,跟Paraná盆地常见的Converrucosisporites花粉属对上号

📌为什么牛?
以前这类植物只能看“大骨架”,现在连“娃”都能对上号,直接把宏观化石和微观花粉记录锁死。
全球第五例!Gondwana古陆上的草本石松终于有了高清全家福,Permian(二叠纪)植被复原直接开挂。

📚冷知识补给站
• Paraná盆地:南美四国共享的“地质拼图”
• Biostratigraphy:用化石给岩层“打卡上班”
• In situ:原位=宝宝没挪窝,证据力MAX

🍬吃颗糖,大脑线程拉满!
DOI:10.1016/j.revpalbo.2025.105401

DOI: 10.1016/j.revpalbo.2025.105401

标签: 二叠纪 原位孢子 古植物学 巴拉那盆地 石松类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