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数学界“学术造假”大起底:原来我们被灌了多少水论文?
作者: aeks | 发布时间: 2025-10-04 22:32 | 更新时间: 2025-10-04 22:32
今天实验室煮奶茶时,师弟甩给我一篇报告,看完差点把电阻炉掀翻——原来全球数学圈已经被“指标游戏”卷到离谱!
📉 指标=生意经?
以前我们以为发顶刊=实力,现在倒好,出版社直接拿“影响因子”当股票炒。Clarivate 2019年榜单更离谱:全球数学最强高校居然是台湾某大学——关键人家压根不开数学系!(地铁老人手机.jpg)
💸 水刊工厂流水线
巨型OA期刊(给钱就发)年发文量=所有老牌数学期刊总和。你以为买的是学术,其实买的是A4纸印刷服务。更野的是,某宝同款“引用套餐”明码标价:50次引用=一顿火锅钱,还能选“高被引作者”联名款。
🔍 造假一条龙服务
匿名卖家打包票:从代写到代投,从刷引用到挂名,全流程陪跑。高校排名靠它冲,教授职称靠它升,学生学费靠它涨——只有学术真相在原地裂开。
⚠️ 后果有多严重?
IMU秘书长Sorger教授原话:“假论文像毒奶粉,你不知道哪口奶里有三聚氰胺。”更惨的是正经研究者——想在前人基础上做突破?先花半年打假再说。
🛠️ 破局方案来了
德国数学会DMV联合IMU发布《数学出版自救指南》:
1️⃣ 抵制“唯指标”评价体系,回归内容本身
2️⃣ 建立开放透明的同行评审平台(代码+数据全公开)
3️⃣ 高校考核引入“学术贡献陈述书”,让灌水者无处遁形
📌 李可笙的实验室倡议
下周组会我们决定:
✅ 精读论文前先查“学术家谱”(用Semantic Scholar溯源)
✅ 投稿前集体投票:是否愿意把代码挂GitHub
✅ 拒绝给任何“保证录用”的期刊送审稿费
最后那颗糖送给正在熬夜改论文的你——别被指标PUA,真正的数学之美,永远藏在干净的黑板和滚烫的脑回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