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自由弯曲表面的三维收缩电子器件
作者: aeks | 发布时间: 2025-10-10 03:36 | 更新时间: 2025-10-10 03:36
学科分类: 控制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随着智能物联网(IoT)和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传统的二维电子器件已难以满足复杂空间和曲面贴合的需求。为此,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的三维“收缩电子”技术,能够将平面电路自动转变为高度贴合的三维结构,广泛应用于智能设备中。
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使用一种可热缩的聚合物材料(预拉伸聚苯乙烯,PPS)作为基底,并在其表面打印由液态金属(LM)制成的电路图案。液态金属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和流动性,能在材料变形时保持电路完整。为了提高液态金属与聚合物之间的粘附性,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名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表面活性剂对液态金属进行包裹处理,形成SDBS封装的液态金属复合物(SLM)。这种处理不仅增强了印刷精度和界面结合力,还提升了机械稳定性,避免了传统金属在形变过程中出现裂纹或断裂的问题。
制造过程首先是在PPS薄膜上通过掩膜印刷SLM电路,然后加热。由于PPS在受热后会沿预拉伸方向均匀收缩至原面积的约20%,厚度增加近6倍,原本的二维电路也随之“收缩”成紧贴目标曲面的三维结构。这一过程无需复杂模具,且可在各种自由曲面上实现,例如球体、把手、灯具甚至无人机表面。
为实现更复杂的三维形状控制,研究人员还在基底上打印黑色油墨线条作为近红外光吸收区。当用红外光照射时,这些区域局部受热,引发不对称收缩,从而像“铰链”一样驱动材料自折叠,形成弯曲、扭曲或穹顶等立体结构。通过调节油墨线宽、光照强度和时间,可以精确控制折叠角度和最终形态,实现类似折纸艺术的复杂造型。
该技术特别适用于无线通信中的天线制造。研究人员设计了基于分形结构的偶极子天线,这类天线在尺寸缩小后仍能保持良好的射频性能。实验表明,即使经过大幅收缩和弯曲,天线在2.5GHz等常用频段仍能稳定工作,且在不同物体(如椅子、瓶子、门把手)表面都表现出可靠的信号传输能力。这使得普通日用品可快速升级为具备无线连接功能的智能设备,极大降低了智能物联网的部署成本。
此外,该方法还可用于制造智能可穿戴设备。研究团队制作了一个“三维收缩智能戒指”,内部集成微型加速度传感器,佩戴在手指上可捕捉手势动作产生的三轴加速度信号。这些信号通过微控制器传入计算机,并由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CNN)进行识别分类。测试结果显示,系统对六种手势的识别准确率高达97.77%,在新用户身上也能达到平均92.88%的准确率,展现出良好的泛化能力。实际演示中,用户可通过手势控制虚拟环境中的角色移动和视角缩放,验证了其在人机交互中的实用性。
整个制造工艺成本低、兼容性强,支持多层电路设计和封装保护,未来可结合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健康监测、软体机器人和元宇宙交互等领域。这种将二维制造转化为三维功能器件的方法,为下一代自适应电子系统提供了全新的设计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