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调控的超表面实现矢量模拟计算
作者: aeks | 发布时间: 2025-10-16 13:49 | 更新时间: 2025-10-16 13:49
学科分类: 信息与通信工程 光学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在信息时代,海量数据处理需求推动人们探索替代现有数字计算的高速低耗方案。数字计算依赖电子流的模数转换,存在能耗高、速度慢、系统复杂等问题。相比之下,光子作为无质量玻色子,可实现无损传播和操控,无需模数/数模转换,为高速、并行、低耗计算提供可能。不过,传统光学模拟计算系统采用透镜、空间光调制器等 bulky 光学元件,难以小型化和片上集成,且微尺度像素导致空间分辨率有限和高阶衍射损耗,影响性能。
光学超表面作为具有人工可编程电磁特性的二维超材料,能在超薄界面上操控光子的多种物理维度,被视为紧凑、高效、超薄模拟处理器的理想候选。但现有超表面光学计算平台多聚焦于基于光强的标量计算,易受光源波动、传输损耗、大气湍流等环境干扰,且受限于单一或基本运算(如单一图像处理、少数逻辑门、特定方程求解)。
偏振是光的基本物理维度之一,描述电场振动轨迹,具有抗环境干扰优势。本研究首次提出在可见光波段利用单层色散琼斯矩阵超表面,将偏振矢量作为光学矢量模拟计算的基本维度。其核心机制是通过超表面在色散庞加莱球(DPSs)上实现按需色散偏振变换,在入射偏振矢量与输出信号间建立内在可变映射关系,从而克服标量计算的局限,实现复杂光学矢量模拟计算。
研究设计了单层色散琼斯矩阵超表面,由特定超原子组成的超胞构成,可突破单原子单元琼斯矩阵的幺正性约束。通过调控超原子的几何参数(如长轴、短轴、取向角),实现不同波长下的色散相位移动。实验中制作了两种超表面器件(M1和M2):M1用于实现通用逻辑门,利用DPSs上的离散偏振态,在红、绿、蓝波长下分别实现AND、NAND、NOR、XOR、OR、XNOR等逻辑运算,输出强度与真值表高度吻合;M2用于实现数学函数运算,利用庞加莱球赤道上的连续偏振态,通过改变入射偏振方位角,使两个矢量焦斑的振幅呈现正弦、余弦函数关系,并进一步实现正切、余切等三角函数及欧拉公式的复指数运算。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一致性良好,误差极小(模拟平均误差约0.5%,实验约3.6%),主要源于制备偏差和测量误差。
该矢量模拟计算范式与标量计算有本质区别:标量计算中光强通道易受干扰,输入输出间为固定关联;而矢量计算中偏振通道抗干扰,关联可随入射偏振方位角变化,理论上能解锁更复杂运算。这项工作不仅克服了标量计算的环境敏感性和固定关联限制,还为经典与量子领域的芯片级超快、高通量并行光信号处理提供了新范式。未来可集成超快速偏振控制器实现超快计算,并探索通过光学方法(如衰减器实现阈值化、马赫-曾德尔干涉仪实现除法、非线性材料实现平方根)替代现有电学后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