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论文加个“脑洞角”,让想象力重新上桌!
作者: aeks | 发布时间: 2025-10-04 22:32 | 更新时间: 2025-10-04 22:32

科研圈有句老话:严谨是底线,但想象力才是天花板。可现在的顶刊论文,满眼都是“本研究在95%置信区间内证明了……”,却很少有人敢写“我们大胆猜测,也许……”。于是,一篇Nature评论直接喊话:在每篇论文末尾加一个“Speculation Box”——专门留给那些还没被证实、却可能点燃下一次革命的狂想。
怎么写这个“脑洞角”?我给大家拆成三步,照着抄就能用👇
1️⃣ 先画边界
用一句话告诉读者:以下内容纯属脑洞,尚未验证。既保住严谨人设,又给想象力开闸。
2️⃣ 再给画面
把猜想翻译成“如果……就可能……”的句式。比如:
“如果把二维材料卷成莫比乌斯环,电子会不会像过山车一样永远不用刹车?”
一句话就让审稿人眉头一皱,但读者DNA动了。
3️⃣ 最后留接口
抛出可验证的实验路径,让后来者能接力跑。比如:
“建议用低温STM直接观察边缘态,验证拓扑保护是否依旧成立。”
既显得你认真,也给同行递了梯子。
我自己试过这招。上周把一篇柔性电子的discussion改成“脑洞角”,审稿人原话:“虽然大胆,但为领域提供了新视角。”小修后直接接收。DOI贴这儿,大家自取灵感:10.1038/d41586-025-03186-2。
别让想象力只活在深夜的组会八卦里,给它一个正式工位,也许下一个诺奖就藏在你的“Speculation Box”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