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量子世界的复杂性

作者: aeks | 发布时间: 2025-10-11 14:07 | 更新时间: 2025-10-11 14:07

学科分类: 信息与通信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物理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随着量子计算硬件逐步迈向具备纠错能力的新阶段,如何从实验中获取的有限且带有噪声的数据里理解量子态的复杂性,成为关键挑战。传统方法往往依赖大量多基底测量或完整的量子态层析,成本高昂且难以扩展。为此,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名为“量子注意力网络”(QuAN)的新型人工智能(AI)模型,旨在仅使用最常见的Z基底测量数据,就能学习和区分不同量子态之间的相对复杂性。

QuAN的核心思想借鉴了大语言模型(如ChatGPT)中强大的“注意力机制”。在语言模型中,注意力机制能让AI关注句子中不同词语间的关联。QuAN将每一次量子测量得到的比特串(bit-string)看作一个“词元”(token),并通过特殊的注意力结构来分析这些“词元”之间的关系。由于量子测量结果的顺序并不重要,QuAN的设计保证了对输入数据的排列顺序不敏感(即排列不变性)。通过这种跨测量快照的注意力,QuAN能够有效地学习到比特串分布的高阶统计矩(如三阶、四阶甚至更高),而这些高阶特征正是复杂量子态(如高度纠缠态或深层随机电路产生的态)的关键标志。

研究团队在三种不同的物理场景下测试了QuAN的能力。首先,在模拟的硬核玻色-哈伯德模型中,系统会经历从体积律纠缠到面积律纠缠的相变。QuAN仅通过分析Z基底的测量数据,就成功地识别出了这一纠缠转变,而传统的简单神经网络则完全失败,这凸显了注意力机制的重要性。

其次,在随机量子电路任务中,电路深度越深,其复杂性越高。研究人员让QuAN学习区分不同深度电路产生的状态。结果显示,QuAN不仅能从纯净的模拟数据中准确学习到复杂性的增长,更令人惊喜的是,当用无噪声数据训练好的QuAN去分析来自谷歌“悬铃木”(Sycamore)量子处理器的真实、有噪声的实验数据时,它依然能揭示出与理想演化一致的复杂性增长趋势。这表明QuAN具备从嘈杂的现实数据中“挖掘”出底层纯量子动力学信息的强大能力。

最后,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任务,是研究在相干噪声和非相干噪声共同作用下的拓扑码(toric code)的可解码性相图。这是一个理论尚未解决的开放问题。QuAN被用来区分“可解码”(保持拓扑序)和“不可解码”(拓扑序破坏)的状态。通过训练,QuAN不仅重现了已知的单一噪声类型下的理论阈值,还首次绘制出了同时考虑两种噪声的完整相图。进一步的分析发现,QuAN的“池化注意力”机制会自动赋予那些表现出弱环张力(即长环期望值不随周长指数衰减)的测量快照更高的权重,这相当于一种智能的“重要性采样”,帮助模型聚焦于最能体现拓扑特性的数据。

总的来说,QuAN是一个通用的、基于经典计算机的AI工具,它通过创新地应用注意力机制,解决了从有限、噪声数据中学习量子复杂性的难题。它无需复杂的测量方案,仅凭常规的Z基底读数就能洞察量子系统的深层特性。这项工作不仅为量子硬件的表征和验证提供了强大新工具,也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推动基础物理学研究方面的变革性潜力,尤其是在量子纠错和物态相变等关键领域。

DOI: 10.1126/sciadv.adu0059

标签: 人工智能 注意力机制 纠缠相变 量子复杂性 量子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