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型医院争相崭露头角
作者: aeks | 发布时间: 2025-10-06 22:08 | 更新时间: 2025-10-06 22:08
学科分类: 临床医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医学技术 基础医学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全球医学研究的中心正在发生转移。随着中国研究型医院产出的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而美国在该领域的主导地位逐渐减弱,中国的科研影响力正迅速扩大。荷兰海牙拉特瑙研究所的科学与创新研究员比拉尔·德米尔指出,1996年至2023年间,中国对科学的投入增长超过3800%,目前已接近美国水平。中国每年研发投入增长7%,而美国在特朗普政府领导下科研经费预计将大幅削减,这为中国未来在科研投资上领先全球创造了可能。
在政府大力支持下,中国一些研究型医院在《自然指数》(Nature Index)中的排名迅速上升。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研究所所长饶毅表示,过去中国医院科研能力较弱,但现在正快速改变。这一趋势得益于更多医生接受过严格的科研训练、政府对重点医院的扶持以及临床医学与生物医学科学家之间合作的加强。他强调,医院开展科研对推动新疗法研发和验证有效治疗至关重要,这一点西方已有经验,中国正在快速学习。
数据显示,中国医学研究发展迅猛。2003年,中国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论文中,医学领域占比约10%;到2023年已接近20%。目前,在《自然指数》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中,中国医院贡献显著。在全球按“份额”(Share)排名前200的研究型医院中,中国占51家,仅次于美国的69家。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位列全球第九,且近年来稳步上升。在2023至2024年“调整后份额”增长最快的25家医院中,中国占16家。
中国在四个重点医学研究方向上发力:新发传染病(吸取新冠疫情教训)、癌症、心血管疾病(应对老龄化社会需求)和罕见病(依托庞大人口基数)。昆山杜克大学全球健康学者吴晨凯指出,尽管罕见病发病率低,但中国患者总数仍可观。此外,中国高校自2013年起组建“全球健康大学联盟”,推动海外公共卫生研究。2014至2020年,相关论文中包含境外数据的比例持续上升,从10篇增至58篇,主要聚焦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反映中国疾病谱向慢性病为主的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多数研究依赖二手数据,仅16%为原始数据采集。尽管政府近五年大力投资建设大型数据库,但长期维护成本高,资助机构更愿建库而非持续支持运维。此外,中国已成为全球临床试验数量最多的国家,2023年注册试验达1.66万项,远超美国的9100项,涵盖癌症、心血管病等广泛领域。斯坦福大学流行病学家约翰·约安尼季斯认为,中国几乎覆盖所有疾病研究,无明显短板。
不过,大多数试验为国内单中心研究,70%由本土企业赞助,参与国际多中心试验较少,因此尚难产生改变全球医疗格局的关键性试验。与此同时,中国部分医疗机构面临论文撤稿率高的问题。《自然》分析显示,2014至2024年撤稿比例最高的机构中,中国医院占据前十名中的七席,暴露出科研诚信方面的隐忧。
总体来看,随着美国削减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等机构预算,甚至计划将其27个研究所合并为8个,中国有望逐步承接被削减的科研力量。饶毅认为,虽然完全接替需10至20年,但如果美国持续缩减投入,中国最终将超越其当前对医学研究的支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