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折纸方法让硅胶材料变得更坚固
作者: aeks | 发布时间: 2025-10-11 20:47 | 更新时间: 2025-10-11 20:47
学科分类: 化学工程与技术 控制科学与工程 机械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硅胶基折纸结构机械强化技术,旨在解决传统软材料在构建复杂三维结构时强度不足的问题。研究团队提出利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与丙酮的溶液对硅橡胶前体进行表面处理,通过溶胀和随后的收缩过程,实现材料在微观层面的牢固结合,从而显著提升其机械强度。
传统的硅橡胶材料如PDMS虽然柔韧易加工,但因其本身质地柔软,在需要高强度支撑的应用中存在局限。尤其是在与其他硬质材料结合时,界面容易因力学性能不匹配而发生剥离。为克服这一难题,研究人员开发了“分级收缩嵌合”机制:先用紫外激光在硅胶表面制造微纳米级沟槽结构,再涂覆PMMA/丙酮溶液。当溶液渗入材料时,硅胶层膨胀,PMMA分子链随之插入其交联网络中;随着溶剂挥发,硅胶收缩,将PMMA链牢牢锁住,形成类似“收缩配合”的强固连接。同时,PMMA填充进激光刻蚀出的微孔结构中,进一步增强了界面的机械咬合效果。
实验结果显示,这种强化后的折纸结构表现出极高的承重能力。例如,一个星形结构可承载高达304克的重量,相当于自身重量的1127倍;而由多个强化环组成的建筑模型甚至能支撑超过1.5公斤的液态金属负载。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个由强化环构成的圆环结构成功支撑起一名62.6公斤重的成年人,其归一化载荷达到58,108,远超以往报道的同类软结构。
此外,研究还展示了该技术在仿生机器人中的应用潜力。受潮虫启发,研究人员制作了一种“环形机器人”,其外壳采用强化的PMMA-硅胶复合结构。当受到500克重物碾压时,该机器人能主动趴下抵抗冲击,保护内部脆弱物体(如蒲公英)不被压坏,展现出优异的抗冲击能力和环境适应性。相比之下,未强化的对照组机器人则无法承受此类冲击。
尽管该方法已取得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定局限。例如,PMMA强化层一旦破裂便无法自我修复,限制了结构的重复使用性;操作过程中需精确控制微升级别的液体滴加;且因引入碳黑以增强激光吸收,材料透明度受到影响。未来可通过改用飞秒激光直接处理透明硅胶、探索其他溶剂体系等方式进一步拓展应用范围。
总体而言,这项研究为设计高强度、可编程的软材料结构提供了新思路,不仅可用于开发更耐用的软体机器人,也为智能建筑、柔性传感器等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