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研剧本被生活改写成即兴剧:两位科学家亲述“计划赶不上变化”的反转人生

作者: aeks | 发布时间: 2025-10-04 22:32 | 更新时间: 2025-10-04 22:32

学科分类: 医学 心理学 生物学 社会学

当生活打乱了你精心规划的科研之路
当生活打乱了你精心规划的科研之路

Sam Smith,英国利兹大学行为肿瘤学家,当年给自己定的KPI是:30岁前赴美、35岁升副教授、40岁拿冠名实验室。结果?他靠“拿基金→做酷研究→顺便升级”的野路子一路狂奔,却在娃出生的那一刻被现实按头:奶粉钱比impact factor更紧迫。于是Plan A秒变Plan B——留在英国,先把娃养大再谈星辰大海。

Milicia Radisic,多伦多大学生物工程师,90年代从战火中的南斯拉夫逃出来,最初的动力竟是“想看Nature得先逃出围城”。现在她带学生像打德州扑克:同时开两桌,一桌高风险冲CNS,一桌低风险保底毕业。她每周五下午雷打不动开“人生复盘会”,让学生对着PPT问自己:如果这篇Science被拒,我的Plan B在哪?

划重点:ISC(国际科学理事会)联合中国科协正在做一档6集播客,聊AI、心理健康、跨国合作这些新变量怎么改写科研职业路径。听完只想说:在变化面前,Plan B不是备胎,是主胎的氮气加速。

doi:10.1038/d41586-025-02897-w

DOI: 10.1038/d41586-025-02897-w

标签: 科研资助 职业灵活性 职业规划 跨学科合作 青年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