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亚揭开翻滚小行星之谜,并揭示其内部秘密
作者: aeks | 发布时间: 2025-10-14 10:38 | 更新时间: 2025-10-14 10:38
东京大学的周文瀚博士在EPSC-DPS2025会议上公布了一项研究成果,他表示:“我们利用盖亚卫星独特的数据集、先进模型和人工智能工具,揭示了塑造小行星旋转的隐藏物理机制,为了解这些古老天体的内部结构打开了一扇新窗口。”
在对整个天空的巡天过程中,盖亚任务基于小行星的光变曲线(描述小行星旋转时反射光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生成了庞大的小行星旋转数据集。当将小行星数据绘制在旋转周期与直径的图表上时,一个惊人的现象凸显出来——存在一个“间隙”,或者说是一条分界线,似乎将小行星分为两个不同的群体。
如今,由周文瀚领导的这项研究(大部分工作是他在法国蔚蓝海岸天文台期间完成的)揭示了这一间隙的成因,并借此解开了一些关于小行星旋转的长期谜团。
周文瀚解释道:“我们构建了一个新的小行星自旋演化模型,该模型考虑了两种关键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小行星带中的碰撞(会使小行星进入翻滚状态)和内摩擦(会逐渐将其自旋平滑回稳定旋转状态)。当这两种效应达到平衡时,它们会在小行星群体中形成一条自然的分界线。”
通过将机器学习应用于盖亚的小行星目录,并将结果与模型预测进行比较,周文瀚团队发现间隙的位置与模型预测几乎完全吻合。
间隙下方是旋转周期小于30小时的慢速翻滚小行星,而间隙上方则是快速“纯”旋转的小行星。
几十年来,天文学家一直困惑于为何有如此多的小行星在混沌翻滚,而非围绕单一旋转轴旋转,以及为何较小的小行星更可能慢速翻滚。
周文瀚的研究表明,碰撞和太阳光的影响是关键。翻滚运动通常始于小行星缓慢旋转时。其缓慢的旋转意味着它更容易受到碰撞的干扰,而碰撞会使小行星陷入混沌翻滚状态。
通常情况下,太阳光的微弱力量本应使小行星停止翻滚并加速旋转。小行星表面吸收太阳热量后会向不同方向重新辐射,辐射出的光子会给小行星一个微小的推力,这种推力会随时间累积,根据小行星的情况,既可能加速其旋转,也可能减慢其旋转。对于绕轴稳定旋转的小行星,太阳光吸收和辐射的方向保持恒定,使得太阳光的推力能够不断累积。
然而,对于翻滚的小行星,太阳光的影响要弱得多。由于它们在混沌旋转,表面不同部分在任何时刻都在吸收和辐射热量。这样一来,吸收和辐射太阳光的效应被平均化,不会在任何方向产生持续的推力。因此,慢速翻滚的小行星自旋变化非常缓慢,被困在盖亚观测数据中间隙下方的慢速旋转区域。
这一发现具有实际用途。通过了解小行星内部结构的刚性与其旋转的关系,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知识推断小行星的内部特性。从盖亚数据来看,研究结果支持小行星是由松散聚集的“碎石堆”构成的观点,这些碎石堆内部有许多孔洞和空腔,表面覆盖着厚厚的尘埃状风化层。
了解小行星的特性对如何偏转有碰撞风险的危险小行星也有影响,因为像美国宇航局DART任务那样的动能撞击,对于碎石堆小行星和固态刚性小行星的效果是不同的。得益于这些发现,天文学家很快就能获得大量潜在危险小行星的内部结构目录,这可能是成功偏转它们的关键。
周文瀚表示:“随着维拉·C·鲁宾天文台‘时空遗产巡天’(LSST)等即将开展的观测项目,我们将能够把这种方法应用于数百万颗更多的小行星,从而完善我们对它们演化和构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