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信息深度学习:溶液中纳米级蛋白动态等离激元传感新范式

作者: aeks | 发布时间: 2025-10-04 23:17 | 更新时间: 2025-10-04 23:17

学科分类: 智能科学与技术 物理学 生物医学工程 纳米科学与工程

基于物理信息的深度学习实现溶液中纳米级蛋白质动态的等离激元传感
基于物理信息的深度学习实现溶液中纳米级蛋白质动态的等离激元传感

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二级结构(如α螺旋、β折叠)对其生物功能和相互作用至关重要,尤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生物材料研发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技术如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在水环境中面临挑战,因为水分子强烈吸收红外光,干扰了蛋白质关键信号——酰胺I带的检测。尽管已有表面等离激元增强红外光谱(SEIRA)等技术通过纳米结构增强信号并减少水干扰,但在探测微量蛋白质动态变化时仍难以实现精确量化。

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基于石墨烯-金(Gr/Au)超构表面的新型传感器,并结合“合成复频率波”(s-CFW)增强的卷积神经网络(CNN),实现了对水溶液中纳米蛋白动态的高精度实时监测。该传感器利用石墨烯与金纳米天线之间的极小间隙(约2纳米),激发高度局域化的混合等离激元(h-GP),将电磁场热点压缩至约13平方纳米,远小于传统方法。这种极端局域化使得吸附其上的蛋白质能有效排开周围的水分子,大幅削弱水的干扰信号。同时,通过调节石墨烯的费米能级,可动态调谐传感器响应,实现对蛋白质振动模式的高灵敏探测。

仅靠硬件提升仍不足以精确量化复杂的二级结构比例。为此,研究团队引入深度学习模型。他们采用迁移学习策略:先用大量模拟的红外光谱数据训练CNN模型,使其掌握蛋白质光谱的基本物理规律;再用少量真实实验数据进行微调,显著降低了对海量标注数据的依赖。为进一步提升模型性能,研究人员创新性地引入“合成复频率波”(s-CFW)技术。该技术通过数学方法虚拟地降低系统损耗,放大原本微弱的光谱特征,特别是重叠的酰胺I带信号,使β折叠、无规卷曲和转角等结构的特征峰更清晰可辨。

最终的“s-CFW-CNN”模型表现出卓越的预测能力。在测试中,其预测二级结构比例的平均相对误差低于0.1,精度是未使用s-CFW的传统CNN模型的两倍以上。该方法成功应用于丝素蛋白(SNF)的组装过程监测,首次实现了在水环境中对组装初期中间体(厚度仅0.8-2.2纳米)的二级结构变化进行原位、实时追踪。结果显示,组装初期β折叠含量迅速升高至70%,随后逐渐下降,而无规卷曲和转角比例上升,完整揭示了从成核到成熟纤维的动态演变过程,结果与已知理论高度一致。

这项工作不仅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工具来研究蛋白质折叠、聚集等生命过程,还为药物研发、疾病诊断和仿生材料设计提供了新途径。其核心思想——将物理原理融入人工智能模型(即“物理信息AI”),为解决其他复杂科学问题(如拉曼光谱分析、医学成像)中的数据稀缺和噪声干扰挑战提供了重要范式。

DOI: 10.1126/sciadv.adw0783

标签: 复频率波 水溶液 深度学习 等离激元传感 蛋白质二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