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碱导致大脑受体失灵后如何逐步恢复的奥秘

作者: aeks | 发布时间: 2025-10-12 03:16 | 更新时间: 2025-10-12 03:16

学科分类: 基础医学 生物学 神经科学 药学

烟碱导致大脑受体失灵后如何逐步恢复的奥秘
烟碱导致大脑受体失灵后如何逐步恢复的奥秘

尼古丁是烟草中主要的活性成分,它通过与大脑和神经系统中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s)结合来发挥作用。长期吸烟或使用尼古丁产品会导致这些受体进入“失敏”状态——即暂时失去功能,无法传递信号。当停止接触尼古丁后,受体会慢慢恢复活性。这种失敏与恢复过程不仅关乎神经信号的调节,也与尼古丁成瘾密切相关。然而,这一过程在分子层面的具体机制一直不清楚。

本研究聚焦于一种广泛存在于大脑中的nAChR亚型——α7受体,利用先进的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首次清晰地捕捉到了该受体在尼古丁作用下的多种结构状态,包括激活时的“开放态”和失活时的“失敏态”。研究人员发现,在失敏状态下,受体的通道孔会收缩关闭,阻止离子通过;而当尼古丁被移除后,受体并不会立即回到原始状态,而是经历一系列渐进的、逐步恢复的构象变化。

一个关键发现是,即使在高浓度尼古丁环境中,受体的五个结合位点也并非全部被占据,有些位点是空的。这导致了受体结构的不对称性,尤其是在通道孔上部的16'和17'位点(对应氨基酸L277和L278)。这种不对称性会引发局部结构扭曲,形成一种“张力”状态,使得受体更难从失敏状态恢复过来,从而延长了失敏时间。

为了验证这一点,研究人员构建了L277A和L278A两种突变体(将亮氨酸替换为丙氨酸)。实验显示,这些突变体的恢复速度比正常受体更慢,特别是L277A突变体在恢复初期表现出明显的延迟。结构分析表明,这种突变消除了原本存在的结构张力,反而使失敏状态更加稳定,就像“卡住”了一样,因此恢复更困难。

此外,研究还发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尼古丁失敏态”:当所有尼古丁都从受体上脱离后,受体并未直接回到静息状态,而是先进入一种中间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受体的外部区域仍保留部分失敏特征,但内部通道孔的形状已非常接近正常的静息状态。这表明,受体的完全恢复是一个分步过程,最后一步是内部结构的最终重置。

综合结构数据、电生理记录和计算机模拟,研究人员描绘出完整的恢复路径:尼古丁结合→受体开放→快速失敏→逐步释放尼古丁→经历不对称中间态→进入无激动剂失敏态→最终恢复到静息状态。整个过程中,L277和L278位点扮演了“分子开关”的角色,它们的构象变化直接影响恢复速度。

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它首次从原子层面揭示了尼古丁如何导致大脑受体长期失敏的详细机制。这不仅解释了为什么尼古丁的成瘾性如此之强(因为它让受体“休息”得更久),也为开发戒烟药物提供了新思路——例如,设计能够加速受体恢复或阻断关键位点的小分子,帮助大脑更快摆脱尼古丁的影响。同时,该研究也展示了现代结构生物学技术在解析复杂生命过程中的强大能力。

DOI: 10.1126/sciadv.adx4432

标签: α7受体 冷冻电镜 失敏恢复 尼古丁 成瘾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