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清单帮我摆脱了博士生的愧疚感
作者: aeks | 发布时间: 2025-10-10 11:21 | 更新时间: 2025-10-10 11:21

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临床神经科学博士学位的第一年,贾丝敏·休斯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压力:她总觉得必须时刻处于工作状态。即使不在实验室,她也觉得自己“应该”在做研究、写论文或准备材料。这种持续的自我要求逐渐演变成一种强烈的内疚感——学术界常说的‘研究生内疚’。每当她参加学院的正式晚宴或休息片刻时,内心都会涌起一股冲动,想立刻回家继续工作,哪怕是在周末也不例外。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无休止的工作压力让她失去了创造力和对科研的热情,甚至开始在夜间出现焦虑发作。她意识到,如果再不改变,不仅会影响学业表现,还会严重损害身心健康。
为了摆脱这种状态,她决定设立一系列“非协商规则”——不是可以灵活调整的建议,而是必须严格执行的底线。这些规则帮助她重建生活与工作的平衡,把博士生涯从一场令人窒息的竞争,转变为按自己节奏进行的探索之旅。
她的六条核心规则包括:第一,设定明确的工作时间并分配具体任务,将博士研究视为一份有结构的全职工作,每天列出必须完成的实验任务,下班后不再带工作回家;第二,明确区分实验室成员是同事而非家人,这样在需要照顾家人时就不会产生心理负担;第三,只在工作时间内回复非紧急邮件,避免随时待命的状态,但保留对真正紧急情况(如动物实验设施突发问题)的响应能力;第四,每学期安排至少两周的假期,让自己彻底放松、恢复精力;第五,保护个人时间,不因社交活动而牺牲休息;第六,定期反思自己的情绪状态,及时调整节奏。
这些做法让她逐渐摆脱了“不够努力”的焦虑,重拾对科研的热爱。她强调,博士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需要耐力的长跑。通过设立清晰界限,她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找回了生活的意义。她的经历提醒广大研究生:适当的休息不是懒惰,而是可持续科研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