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纳米防护衣”打造能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智能细菌

作者: aeks | 发布时间: 2025-10-10 11:36 | 更新时间: 2025-10-10 11:36

学科分类: 临床医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纳米科学与工程

用“纳米防护衣”打造能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智能细菌
用“纳米防护衣”打造能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智能细菌

口服细菌疗法近年来备受关注,但面临治疗过程难以实时监测和疗效不稳定的问题。为解决这些挑战,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的“诊疗一体化细菌”,即在益生菌表面构建一层具有保护、成像和治疗多重功能的纳米涂层。这种涂层通过“原位连续矿化”方法形成:首先让细菌吸附锰离子和铁离子,再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内层的二氧化锰(MnO2)和氧化铁(Fe2O3)纳米颗粒层;随后在其外层再沉积一层碳酸钙(CaCO3),形成三层结构的纳米保护壳。

这种设计有多个关键优势。当细菌口服进入胃部时,外层的碳酸钙能迅速与胃酸发生反应,中和强酸环境,从而保护内部的细菌活性以及内层的纳米材料不被破坏。这大大提高了细菌存活率,实验显示,经过这种涂层保护的细菌在模拟胃液中存活数量比未处理组高出17倍。

进入肠道后,内层的二氧化锰和氧化铁发挥双重作用。一方面,它们作为磁共振成像(MRI)的对比剂,支持T1和T2双模式成像,使医生可以实时追踪细菌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另一方面,在炎症部位,过量的活性氧会触发二氧化锰分解,释放出锰离子(Mn²⁺),这一过程可通过T1单模成像被检测到,从而反映疾病治疗的进展。

此外,二氧化锰和氧化铁还具有类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能够清除导致炎症的活性氧,减轻肠道氧化应激,与细菌本身的益生功能协同增强治疗效果。

研究人员在两种小鼠疾病模型中验证了这种诊疗细菌的效果。在沙门氏菌引起的结肠炎模型中,使用涂层细菌治疗后,小鼠体重恢复、结肠长度改善、炎症因子显著下降,组织损伤最小。在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治疗不仅减少了主动脉斑块面积,还降低了血脂水平,增强了斑块稳定性,减轻了肝脏脂肪变性。

这项技术结合了物理保护、实时成像监控和多机制协同治疗,为下一代细菌疗法提供了新思路。其制备方法简单、生物相容性好,未来有望拓展至其他益生菌和不同功能性矿物涂层,应用于更多肠道及全身性疾病。

DOI: 10.1126/sciadv.ady9183

标签: 口服细菌疗法 炎症性肠病 磁共振成像 纳米涂层 诊疗一体化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