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过度加工食品并不是暴饮暴食的真正元凶
作者: aeks | 发布时间: 2025-10-06 14:51 | 更新时间: 2025-10-06 14:51
学科分类: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心理学 营养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近年来,许多政策制定者提出对超加工食品(UPF)采取严厉措施,如警示标签、营销限制、征税甚至在学校周边禁止销售。但这些紧迫措施究竟有多少是建立在扎实证据基础上的呢?我们团队希望退一步思考:究竟是什么让人们喜欢某种食物?又是什么导致人们在吃饱后仍继续进食——即为愉悦而非饥饿而吃?为此,我们调查了超过3000名英国成年人对400多种日常食品的反应。结果发现,简单地将问题归结为‘超加工食品有害’并不准确,实际情况更为复杂。
在营养学讨论中,常混淆两个概念:一是对食物的‘喜爱程度’,二是‘享乐性过量进食’。前者关乎味道,后者则是因食物带来愉悦感而持续进食。两者相关但不同。例如,很多人喜欢燕麦粥却很少暴食它;而巧克力、饼干和冰淇淋则在这两方面都排名靠前。
我们开展了三项大规模在线研究,参与者需对无品牌包装的食物图片进行评分,评估其喜爱程度及暴食倾向。这些食物来自典型的英国家庭购物清单,包括烤土豆、苹果、面条、 cottage pie、奶油夹心饼干等共400多种。随后我们将评分结果与三类信息对比:营养成分(脂肪、糖、纤维、能量密度)、是否被‘Nova系统’归类为超加工食品,以及人们对食物的主观感知(如甜、油腻、加工感强、健康等)。
结果显示,高热量食物更容易引发过量进食,常吃的食物更受欢迎,这符合预期。但更关键的发现是:人们的‘信念和感知’起着巨大作用。即使实际营养成分相同,只要被认为‘很甜’‘很油’或‘高度加工’,人们就更可能暴食;反之,若认为某食物苦涩或高纤维,则倾向少吃。在一个调查中,结合营养数据(解释41%差异)和主观认知(再解释38%),我们能预测78%的暴食倾向差异。
换句话说,我们‘如何看待食物’的影响,几乎和食物本身的成分一样重要。那么超加工食品呢?令人意外的是,在控制营养成分和主观感知后,Nova分类对喜爱度和暴食倾向的解释力分别不足2%和4%,贡献极小。这意味着仅凭‘是否超加工’很难准确判断一种食品是否容易导致过量摄入。
这并非说所有超加工食品都无害。许多确实高热量、低纤维、易吃过量。但‘超加工’这一标签过于粗糙,它把含糖饮料与强化谷物、蛋白棒与植物肉混为一谈。其中一些产品不健康,但也有些对食欲差的老年人、特殊饮食需求者或需要便捷营养的人很有帮助。
因此,宣称‘所有超加工食品都有害’是一种过度简化。人们吃饭不只是看标签,而是基于味道、感受以及是否符合自身健康、社交或情绪需求。若仅依据UPF标签制定政策,可能适得其反——比如警示标签让人避开全谷物早餐 cereal 等有益食品,或造成公众困惑。
我们建议采取更科学、个性化的策略:提升公众的‘食物素养’,帮助理解饱腹感来源和 cravings 机制;有意识地改良食品配方,使其既美味又耐饿,而非只推寡淡‘减肥食品’或极端诱人的零食;同时关注进食动机——人们常因压力、孤独或寻求快乐而进食,提供替代方式并保留饮食乐趣,才能减少对劣质食品的依赖。
总之,问题不在于‘是否加工’,而在于食物的营养与感官特性及其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要改善饮食习惯,应停止妖魔化某一类食品,转而深入理解选择背后的心理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