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植物脂质纳米颗粒:口服精准表观基因组编辑攻克结肠病
作者: aeks | 发布时间: 2025-10-04 23:17 | 更新时间: 2025-10-04 23:17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肠道炎症疾病,长期发展可能演变为结肠癌(CAC),目前临床治疗手段有限且多为对症处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虽具潜力,但其体内递送困难,尤其是口服给药面临胃酸、消化酶和黏液屏障等多重挑战。为此,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口服基因编辑系统——TPGS-RNP@LNP,旨在实现对结肠疾病的精准表观遗传调控。
该系统以桑叶提取的天然脂质纳米颗粒(LNP)为基础,包裹靶向“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sd1)的Cas9/sgRNA核糖核蛋白复合物(RNP),并在颗粒中添加FDA批准的稳定剂TPGS(维生素E聚乙二醇琥珀酸酯)。Lsd1在组蛋白修饰中起关键作用,能去除H3K4和H3K9上的甲基,参与调控炎症与肿瘤发生。研究发现,在人类UC和CAC患者组织中,Lsd1表达显著升高,提示其是潜在的治疗靶点。
TPGS的加入极大增强了脂质双分子层的稳定性,使纳米颗粒能耐受模拟胃液、肠液和结肠环境,避免被快速降解。分子动力学模拟显示,TPGS可与脂质紧密结合,缩短系统平衡时间,提升结构致密性。同时,TPGS还显著提升了纳米颗粒穿透人工黏液的能力,使其在结肠部位更易渗透并积累。
进入肠道后,TPGS-RNP@LNP通过上皮增强通透性和滞留效应,在炎症部位富集,并借助表面的半乳糖配体与巨噬细胞上的半乳糖受体结合,实现靶向递送。实验表明,巨噬细胞对这种纳米颗粒的摄取率高达96%,且可通过预加半乳糖竞争性抑制,验证了靶向机制。
更重要的是,该系统实现了高效的内涵体逃逸和核内递送。研究发现,TPGS-LNP与内涵体膜融合,促进RNP释放到细胞质,并依赖Cas9蛋白自带的核定位信号进入细胞核。这一过程未破坏内涵体膜完整性(Lamp1/2水平不变),但显著上调了参与膜融合的关键蛋白Npc1,揭示了一种基于“膜融合”的新型逃逸机制。
在细胞实验中,TPGS-RNP@LNP对Lsd1基因的编辑效率达59.7%,优于商用试剂CRISPRMAX(43%)。编辑后,H3K4单/双甲基化水平显著上升,激活抗炎基因表达,修复紧密连接蛋白(如ZO-1)和黏液蛋白(如MUC2),从而恢复受损的肠道屏障功能,并降低促炎因子TNF-α、提升抗炎因子IL-10。
在小鼠模型中,口服TPGS-RNP@LNP有效缓解了DSS诱导的结肠炎:减轻体重下降、改善结肠缩短和脾脏肿大,组织病理评分接近健康小鼠。免疫分析显示,CD4+和CD8+ T细胞浸润减少,而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Foxp3+调节性T细胞显著增加,表明炎症反应被有效控制。此外,该系统在AOM/DSS诱导的结肠癌模型中也表现出强大抗癌效果,显著减少肿瘤数量和体积,抑制异常增殖(Ki67下降),且无明显器官毒性或血液异常,安全性良好。
转录组分析进一步揭示其作用机制:TPGS-RNP@LNP通过敲除Lsd1,调控IL-17和MAPK等炎症通路,下调多种趋化因子和促炎因子(如Il-6, Il-1b),同时上调抗肿瘤因子(如Ifi47),最终促进细胞正常分化、抑制肿瘤发展。
综上,TPGS-RNP@LNP是一种安全、高效的口服基因编辑平台,兼具良好的肠道稳定性、靶向性和编辑能力,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及结肠癌提供了全新的精准医疗方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